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老師不是教練

   
    我們都知道老師和教練有所不同,但是老師教學卻經常纏繞著「教練情結」。 過去的教學模式,這兩者或許是沒有區別的,也許老師也經常把自己當成一個教練,因為過程是訓練學生,讓學生達到設定的目標。
    這幾年教育思潮一直在討論,回到孩子身上的學習,身為老師在這種思潮下,有時也會焦慮,回到孩子要如何安排學習,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他們如何能夠同時學習?因為過去我們都服膺同樣學習標準,認為經過老師的教學後,學習的學習成果會有一定的標準,所以老師準備好學素材,以身體律動教學而言,老師總要安排一段學生律動的動作,學習的過程是老師將這些編好的動作,逐步遞交給學生,學生的確都學會了老師所教的動作,但學習只有模仿和技能的學習,為何要如此做?動作的基本元素是什麼?老師為何這樣組合這些動作?如果修改一些動作可以嗎?對學生而言,過去他們不必思考這些問題,反正老師帶給他們的動作,他們完成這些動作就是學習完成,老師可以從事先訂好的標準,比照學生完成的程度,給他們一個學習的分數。
  在課堂上,認真的學生可能完全模仿老師的動作,還能達到老師要求的感覺和表情,是屬於這堂課的成功者,他對於舞蹈或律動原就有特別的興趣或更高的能力。不過,大部分學生是一般的完成者,他們認為在學校、在教室內把老師準備的教學內容學會了,就是學習,所以他們將動作記住、完成了,老師會給他們打成績,得到分數就是完成學習。也有少部份學生,在身體動作表現本來就有嚴重的障礙,原因是他本就對於身體沒有感覺,或動作已經超乎他的能力,無法模仿老師的動作,這些落後者,因為沒有完成動作,得不到學習成就,在幾次學習活動後,就主動放棄了,成為永遠的落後者。
  因為設立了標準,要達到標準所以必須藉由學習活動來達成,而最容易達成目標的方式就是直接訓練,把目標當內容,經由學生重複練習,達到設定的目標,教學完成,而且可以大聲地說達到教學目標。但不同的學生真的需要同樣的標準嗎?在我初任教師的那幾年,有一回我擔任監考老師,監考的班級是同仁都爭相安排孩子到她班上的名師,那一節考國語,有個題型是照樣造句,這是靈活又有創意的考題。我巡視發現全班學生的答案幾乎都一致,考試結果這個班的成績還是教其他老師羨慕。當時心裡就充滿狐疑,這樣的測驗意義在哪裡?如果以成績來看老師的教學的確成功,我後來終於明白,這就是教練的訓練結果,並非教學的成果。如果學生都願意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那麼短期的標準測驗或評鑑真有那麼重要嗎?
  不過因為有標準,家長和老師會隨著標準要求學生,達到標準比過程重要,是科舉考試、聯考都是這樣時代產物,現今的升學測驗就是糾纏在結果比過程重要,只要達到標準不管手段如何。回到學習真原本的面貌,真的是這樣嗎?
    所謂回到學生身上的學習,老師才是真正教學者,回到某項學習的源頭,讓學生嘗試,慢慢累積,然後發現到她能夠達到的程度,標準不再是老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事實上國民教育的目的從來都是在建立學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標準有時反而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有了標準就會有教練出現,我們希望老師是引導學習並非教練督促練習。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出現教練心態,但我也經常反思自己,不要出現教練情結。

美感教學五

身體動作發展與創作
  利用三周、三節課時間帶領學生嘗試創作,結合前兩次的動作展,配合聲音課程老師使用的嘉禾舞曲,讓學生結合音樂,感受並發展出一段與自己身體工作,並與他人合作的作品。
  教學過程我扮演刺激學生發展身體動作,並做簡單的方向規劃。學生則扮演發展自身的動作,結合音樂的感覺發展,並能夠在群體中展現自我,也能和同學共同完成一件小品舞蹈。
    我將嘉禾舞曲的音樂分為三大段,第一段從上一次的教學活動所發展的四個動作中,由學生選擇一個從場外進場後動作凍結,讓動作進場後,還能思考自己必須再畫面的哪個位置,由學自己去思考和處理,這個片段完成比較沒有問題,因為單純所以幾乎學生很快就完成了,部分同學位能帶著動作上場,上場後位置也沒能處理,所以讓學生就自己所表現的成果在握討論和修正。這時候我就發現上課時間太短的問題,過去上表演課我都兩節課連排,所以學生在創作、修正、再創作能夠在同一次的上課完成,但一週一節的上課模式,再修改的過程必須一週後才能完成,學生對於發展動作已經遺忘,下一次必須再提醒重來,這是上課所遭遇到的難題。但在學校的現有的課程安排下來完成美感教學的任務,對於教學實驗所展現成果,才有解決提升目前教學安排的意義,當然如果能因此改變學校體制的教學靈活度,對於整體教育的意義或許更大。     
    樂曲的第二段和一、三段的曲式不同,我原本希望學生討論兩~三個整齊的動作,但第一次的練習後,發現學生將前次活動的四個動作連續呈現,而且重複一次的效果不差,我立即修正這一段的動作要求,讓學生把原來發展的四個動作在音樂中完成。而且強調兩兩互動的感覺。又一節課結束了。短暫的上課時間,要帶領學生比較開放式的創作,似乎存在著先天性的扞格,在強調教育要開放學生的頭腦的當下,教育體制和開放思考卻彼此抗衡,這是陳年之痛,即便是政策端的頭腦看到了,回到學校周課表的排課安式,及固著於每週授課時數的授課安排,卻阻礙教育的開放步伐。當然我們已經習慣了困境中奮鬥的上課模式了,偶而只能在寫文章得時候,發發牢騷罷了。
  終於來到結束單元一節課,一週的時間常在思考,學生能否如期的完成,當然也在想學生能夠如自己的想像搬完成創作嗎?更難排除的依舊老師心中那排回不去的「教練情結」。因為我們希望學生完成如我所標示的教學目標:和同學共同完成創作,且能了解其中動作發現任發展的意義。
  朝著教學目標前進,希望本周能夠帶著學生完成創作,第三段我給學生的指令是完成兩個整齊的動作,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很自然地以性別來區隔動作,我馬上提醒希望分組表現也應考慮到不同性別的組合,學生大都能夠及時修正,但性別的整合在五年級學生身上的確還是大問題。學生終於完成任務,我將們的成果錄影,原本希望學生能過看領後再次修正,但時間永遠都不夠用。

  上課後提問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什麼?結果令我滿腦問號?看看學生的影片和說法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美感教學四

美感教學四~從即興的身體動作,為創作準備

  經過上回以肢體造型動作引導,這次我以動態的肢體流動來啟動學生的身體,並發現動作。以四拍為單位,每四拍學生完成一個動作,我持續四拍的鼓聲,讓學生不斷在動態之中發現動作。同上回一樣隨機停留在某一個動作,作為編號1的動作,請學生記住自己的動作,活動繼續,並在幾次動作後讓學生回到編號1的動作。提醒學生是否爭正的記住自己所發展的動作,之後同樣的活動方式發展編號2、3、4的活動,第一階段活動結束。當學生發展了四個動作,就持續的反複這四個動作,讓學生熟悉所發展的動作。
    這一系列我將發展為本學期第一次創作的作品。對於作品的完成,必須考慮到許多美感的要求,學生可以就他們所發展的動作,持續的調整到整組和諧的一套動作,這樣的一套動作需要更多合作和協調,如果學生在分組討論的過程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他人合作,整組的作品會難成行,所以接下來的挑戰除了必須提醒學生動作的原則,讓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逐步發現美感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協調學生彼此間合作學習,達成任務。

    本次課程除了發現動作外,也希望能夠和上回一樣,以個人的動作基礎,共同完成一組的表演,要如何進行創作、選擇動作及組合,以及完成作品需要具備的條件,學生在完成單一動作時,就發生了許多難以合作的狀況。主導性太強的同學要求別人要付從他的意見,或是在自我的感覺中,不考慮別人的同學,也有完全無法安靜的和他人討論的學生,如何讓他們在分組中,能和同學共同合作學習,可能的難度有待考驗。

教育需要老師的熱情

和同學的一場談話
  過去和同學聊天,總是打屁,說笑話,無所不談,彼此爭論不休也無所謂。最近和同學聊天,共識是不談政治,因為談了政治就顏色分明,毫無妥協。還好我們還有的共同話題:教育。大都在學校當老師一群同學,對於過去幾年,學校的文化的變化,雖然不敢說是天翻地覆,也都感受到地動天搖了。在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身為基層的教學工作者,談到瞬息萬變的教育政策,學生家長的不同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共同的聲音竟然是一致地:喟嘆。
    我們入行剛好滿三十年,剛畢業時充滿著熱情,在學校裡是難得的人才,因為那年頭男師少,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確實耐操、耐用擱有棟頭。那個時代不是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年代,年輕的我們對於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意見,但也經常被長輩提醒:「年輕人,要小心點,有人二,會被人畫點作記號。」其他同學可能有人了解人二是什麼?當年的我,確實不知道要小心什麼?人二是什麼?就只知道每天要面對學生。
  只記得當年週休一日半,每周三十節的上課時數,學生五十多人,教學前翻翻教學指引,面對學生,仗著自己考試的實力,面對小學簡單的學習內容,覺得站上教室的講臺是輕而易舉的事,對於教學不懂什麼是問題。隨著教學的時日漸長,發現前輩老師在教學方法,教室的管理,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教材的掌握,都那麼熟練自在,我們之間的落差非常明顯。我們雖然勇猛敢拼,但她們經驗老到,讓我們望塵莫及。認識教學越深,才發現不足越多,越深刻的感受教學經驗累積的重要。
    晃眼三十年,因為在表演藝術教學的投入,的確累積了不少的教學經驗,也有幸能把這些經驗透過各種管道傳達給老師們,這些年的推廣經驗確實得到許多迴響,也看到多位老師從參加研習到如今也成為推廣者,經驗的累積和傳承的確是需要一代一代的接續,我將前人的經驗在課堂上驗證之後,分享給有興趣的老師,他們結合自己的經驗在課堂驗證後,也把經驗傳遞下去。當然在過程中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經由各種碰撞和挑戰,而我總是抱持這我的經驗不是最好,但我的經驗值得老師們也去試試,然後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每一場分享只要能夠影響到一、兩位老師願意去嘗試,就覺得善莫大焉了,因為我自己喜歡的不見得他人也喜歡,我的教學可以如此操作,其他老師有他操作的方式,我只希望把更開放的教學概念,讓老師們嘗試後對於教學能夠有更開放思維,對於學習能夠更貼近學生的心。與其說是分享教學內容,不如說是分享教學熱情,把一點點的熱情感染他人。
    我的同學也已經教學三十年,他感覺到近年的改革,似乎是從底部要剷除老師的經驗,他參加一場教育科技的運用的研習,分享的講師,希望把經驗直接套給老師們,依據步驟、按圖索驥,順理成章就是善用科技的老師。但同學卻覺得運用科技的確可以省去繁複的抄寫步驟,但實質的教學內容,並沒有太多改變,而教學的過程,老師有效地運用教學技巧,勝過資訊科技技巧的變化。但研習會場內,嚴重的感受缺乏如分享者那般,善於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就不是一位稱職的老師。他說:「一波一波的改革,目標對準老師,甚至將改革不成功的原因,完全歸咎老師的不配合。上位者推動的改革、學校生態、家長態度和學生學習心態的變化,不同於從前,老師所感受的壓力,如影隨形。」我們都有疑問:教育環境的遽變,對於受教育的學生,真的都是正向反應嗎?
  談到九年一貫,我非常贊同改革的思考方向,回到孩子的教育思考,的確是較為進步的教育想法,整個時代已經進入後現代的哲學思潮,教育如果還停留在現代主意的工業改革的觀念,以輸入和輸出的觀念作為教育的基礎,的確不合乎當下的學生需求。
  時同學已經有點按耐不住了,他說:「九年一貫是為了改而改,既然是九年一貫需要一年一年地逐步而上,老師在教學上鞏固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往上推展,才有機會成功,為了改革為了回應李遠哲教改聯盟的訴求,改革時程要四年完成,九年一貫為什麼是四年,準備部及的結果就是教科書到最後要老師幫忙除錯,真好笑,教科書欸!竟然會有錯字,已經說明九年一貫是亂來了。那教改聯盟的人分明是來亂的。」
  雖然有些情緒反應,但回顧改革的過程,的確未考慮到教學現場的需要,只藉由理念的宣示,就企圖達到改革的目標,理念的落實需要全體老師形成共榮感。改革的時程從課綱出檯到全面推動的實施確實太急促,以教科書編輯而言,這麼短間內必須完成課程規劃、設計、撰寫、教學實驗和送部審查,因為時間的嚴重壓縮,教科書在編輯和審查過程都必須追著學校選教科書之前完成。缺乏時程規劃和教學實驗,企圖透過心證的理念宣示,希望老師在一夕之間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老師的抱怨在所難免。
  他又說:「那些課綱條文,竟然需要透過專家解讀和補充說明才能讓老師明白,老師真的那麼笨嗎?就是寫得不清不楚嘛!」這點我也有感,老師多年的經驗,對於學生基本課程的學習,多有深入的認識,但九年一貫在統整的大纛下,教材都必須重新切割、組合,教學統整確有理念上的大意義,但一下子要老師把各科內容都統整起來,嚴重地挑戰老師常年的教學經驗,而專家的課綱釋疑,卻又帶來更多的疑問,改革的作法對老師而言缺乏說服力,基層的老師的存疑和抗拒,也是合理的反應。 
  對於九年一貫他是越說越生氣:「什麼統整教學?什麼都要統整,既然要學生學會思考,統整應該是學生學會基本原理原則後,帶著他們去思考、統整才對啊!怎麼需要教科書就統整的編,老師幫他們統整的教呢?」他的說法確實切痛了我參與九年一貫教科書編輯的經驗。在教學統整的大原則下,我們努力配合這個大理念,在內容編寫時領域內的連繫統整已是個大工程,在加上各領域之間的統整要求,在時間緊湊的狀況下,如果仔細去審視目前依據九年一貫課綱所編輯的教科書,統整的程度是否優於之前,以我的後見之明是: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嚴謹度大打折扣。在編輯和審查的過程中,我也感覺到,在理念先行的觀念,教學內容的確被解放了,五花八門的內容從能力指標中被解讀出來,教科書編輯和教育部審查委員之間的理念很難聚焦,編、審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爭執和辯論。如果拉長改革時程,以時間充裕交給教學現場實驗後,可能會有所定論,但九年一貫被實施的時間所限,編審之間的爭執都妥協在時間的壓力下,讓教科書審查通過,後來就如同我同學說的,教科書竟然要求老師在教學時幫忙除錯,品質可想而知。
  而我當時也天真地認為,既然是統整教學,老師應該都有能力將學生的學習統起來,所以對教科書的依賴和需求會減少吧!實際上,大部分老師還是依靠教科書教學,而且審查通過就代表著它是被正式認可的教學內容,雖然形是上是統整的,但是真正的教學統整必須是老師有經驗將所有學習的內容,透過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實際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的確經過學習的過程建立了該有的能力,而不是在教科書中強調的內容統合而已。
  「還有我最受不了就是教育越來越熱鬧。」他還是氣憤不已,接著又說一連串的怨言:「就像你強調活動化教學,好像不動就不是教學一樣。當然你是表演藝術,教學應該活動、活潑,我們教數學,不能像表演那樣,綜藝化和趣味化就可以了。」還好他還肯定我的教學,我的確一直提倡活動化教學,即便是數學如果教學能夠把概念活動化,讓學生優游其中,我相信學習的效果會加倍,只是我對數學教學毫無概念,也只能表達理念式的想法,實際操作我無能為力。不過對於學校一直強調統整活動,把教學現場搞的熱鬧紛紛,甚至有綜藝化、低俗化的隱憂。因為統整的需要,活動化的教學多了,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中學習,表面上教學活潑了,部分老師也樂此不疲,教學似乎必須活動化才算統整。過度的活動化會讓人認為統整教學是為了活動而活動。  
   同學無奈地說:「九年一貫後,我過往的經驗好像都不適用了,就像玩電腦遊戲一樣,必須砍掉重練,我們要接受再教育,研習活動不斷一場一場地辦,躍老師取得各式各樣的研習證照。研習是老師以所需要才會有意義,一堆研習去參加了,取得實數了,就像得到進階的閩南語證照的老師,根本不敢教閩南語,我們能說確不能教,這什麼道理。」
  這幾年依據我的觀察,教育政策的推動的模試都是這樣:教育專家提出一種想法往教育部送,就會有教育專案往下推,基層的老師就要被動員去參與,完成研習的任務,而且要列案追蹤。舉凡目前所見的任務研習--教師專業評鑑,從低階到高階,群組研習、本土語言,領域教學三十六小時,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差異化教學、補救教學,都是如此,而且必須計量表面的統計資料。所有的研習都要求老師在帳面上全數完成。而研習內容可以用教授的簡報檔,分配種子老師到各校將這些簡報檔從頭說起,只要乖乖地參加就可以認證研習時數。我覺得這是對還有熱情的老師,一場又一場的羞辱,缺乏實質意義,老師當然無感,只著眼於多少老師已經完成這項任務,而非老師在教學面的精進程度。
  老師必須參加研習才不會落伍,才能理解教育改革的真義,在改革中不斷地被動員,被改造、甚至還要被指責。推動改革的人,將挫敗又歸咎於基層教師的不積極、不配合。老師承受著這些負面的情緒,持續在校園中擴散。
  最後我們有共同的感覺--這些年班級人數確實少了,但面對學生所需的精力確加倍。身為老師面對學生,總是存在著無限的責任感,但責任感在家長不斷地挑戰下,大家越來越知道明哲保身的真意了。拼命的老師越來越少,越來越講究相對的權力義務,越無力要求學生的學習表現。明知改革只是表面的改變,實質的內容和意義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到底是要面對自己的良心,還是順服層層來襲的改革巨浪。老同學很沉重的一句話:「經驗明白地顯示,雖然學習內容強調統整,學生的學習還是片斷的,只學到更細碎、支離破碎的內容而已。」

  在改革的聲浪中,儘管同學們的喟嘆聲極為強烈,發出不平的聲音也很強大,在社會整體的大環境中卻是那麼微弱。甚至對於這些發聲反對的老師,都視為不足一哂的老頑固,但我也感覺到同學的教學經驗,有我忘塵莫及的地方。坦白的講,我是享受改革紅利的老師。但在我享盡改革紅利的同時,和同學的這席話:「紮實的教學,絕不是花俏的表演。」但我身為一個表演者、表演教師,時時刻刻希望學生能夠展現的更多想法和做法,或許紮實的基本練習有時也需要花俏的表演展示,這些對於學生或許是同等重要吧!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美感教學三

從即興的身體動作,為創作準備

  這次美感教學,以肢體造型動作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隨機的做肢體的造型,隨機停留在某一個動作,作為編號1的動作,請學生記住自己的動作,活動繼續,並在幾次動作後讓學生回到編號1的動作。提醒學生是否爭正的記住自己所發展的動作,之後同樣的活動方式發展編號2、3、4的活動,第一階段活動結束。
  此時學生已經自己發展了四個動作,並能重複這四個動作。然後讓學生一個四拍完成1號動作,接著四拍2號動作,持續地完成一個連續四個動作的循環。第二階段的活動結束。
  以上兩階段的活動,學生大都順利完成。有部分學生無法回到原來的動作,或是不同階段的動作太相似,都請他們要在發展並確定一個他們可以完成的動作,教學過程也相當順利。
  第三階段就是整合,在經過前二階段的探索,我希望以任務的方式,學生就他們現有的動作,進行任務,完成一組人選擇其中兩位同學的動作,共同將八個動作整齊的表現。我發現學生共同討論發師困難了,而且時間太短無法完成八個動作每個動作似拍的連續動作,最後只好調整到一組只要完成一位同學的四個連續動作即可。因為上課時間已到,最後只能每組一個整齊的動作,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

  原先的設想是希望學生能夠瞭也動作的由來並非那麼的難得,而是可以經由自己的即興發展之後經過討論就可把動作編織起來。而且設想他們發展動作之後能夠就彼此的動作去選擇共同確認最適合的動作來作為自己創作的依據,但最後卻無法順利完成完成這一教學過程。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美感翻轉教學

翻轉教學,我們已經翻轉好多年了
  
  從教學引導中,發現動作、發展創作規則,然後帶領學生完成創作任務,這就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過去,教學概念總是停留在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學會這些內容就是完成學習。這我們都稱為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完全主導學習的內容,教學就是將老師準備的內容假設為學生最需要學習的內容。把學生教會了,老師完成任務,學生學習完成繼續下一個學習。例如:舞蹈的學習,就是老師設計好一支的舞蹈的動作,或是先去學習一支舞蹈動作(如課間韻律舞),而教學的過程是老師將這些設計的動作,逐步的帶領學生,按照節拍學會動作,學習過程就是學生跟著教師的指導,一步一步地完成作品,最後做總結的演出。而演出時的評分是總結性評量,所以佔學習成績的比重最高。
  如果,將教學過程稍作修正,動作設計的過程,也帶領這學生去發現、探索和選擇,在逐步完成這些動作時,透過分組教學,讓不同的組別跟隨老師帶領探索的過程,發展屬於自己一組的動作。一個班級教學可能展出不同的幾組作品,而且還能彼此觀摩、分享、討論。之後再進行修正。呈現的過程不是總結評量,而是教學流程的一環,每一個環節都能評估自己在成長。
  兩種流教學程,都是老師帶領學生完成作品,第一種的教學結果,教師可控制的層面較高,而且最後作品的完成度也會較完整,學習的成果也更具體。從輸入到輸出的流程是可控制的,意外較少。第二種可以帶給學生更多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學生會探索自己的可能,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也能經歷元素的探索到創作完成的過程,了解創作的醞釀、發展和完成。最後的作品可能殘缺不全,精準度不高,學習的成果不是具體可見,從教學開始、發展到結束也不是老師所能預測和控制的,教學目標的敘寫,無法非常精準的說明所達成的具體能力。相對於第一種方式,不確定性很高。兩種教學的過程同樣都是活動的方式,同樣要完成作品為任務。
  如果我們以第二種肢體動作教學的方式,來解釋所謂的翻轉教學,相信就很容易理解了。現在所謂的翻轉教學強調的就是把學習權回歸學生,讓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參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設計的績學內容是去獲得知識過程的步驟,而不是讓學生就現有的知識認識和記憶而已。所謂的翻轉在藝術教學事實已經行之多年,因為藝術的學習從來都不是直接教給學生作品的過程,而是帶領學生在知識、想法和技術嘗試、巧累積的過程。
  如果僅是從學會藝術表現的層面來看,我想上面兩種方法都可以達到,儘管老師在教受一個作品的過程,一定透過各種方法讓學生來學會教學設計的動作,在動作帶領地的過程,學生的技術學習一定跟著成長累積,最後才有可能內化成一個作品的演出。所以這種學習方式,過去廣為老師採用,也因為在教育上,重視評量和成果的關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確保完成教學設定的目標。在教育上成果方面,短期就能做統計、規劃和比較。所以曾經成為教育主流思考。
  如果從美感建立的角度來看,藝術的學習如果能夠回到最初的源頭,例如舞蹈表演回到身體的探索,動作的發生在於身體如何運用,而肢體運用當然需要某些技術面的支持,在探索過程如何了解到高難度技術是需要時間錘鍊的,而在當下如何透過現有身體的本能,經過一些努力之後,可以完成想像中的作品。對於美的想像不再是空想而已,而是在思考為何他人能夠表現得如此扣人心弦,自己必須透過那些學習才能達到相同的目標,對於每有期待,而且對完成的步驟有深刻的理解。在逐步探索中建立自己對美的感受,學習是一直持續累積而上的,沒有所謂的終點。

  一直以來,在表演藝術教學中,我就持續這樣的觀點。所以帶著探索、發展和創作。在這次的美感教學中,讓我更深入思考,在探索中回歸到增加美感的累積。我也在嘗試把這些任務在學生身上發展和試探,希望能夠讓藝術教學在美感探索上,能有更聚焦的教學模式。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五年級的美感教學 二、肢體活動

  肢體活動在三、四年級的表演藝術教學中,學生已經有很多經驗,在靜止中做不同造型的123木頭人的活動,已是學生習以為常的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如何讓他在同樣的活動中得到新意?或讓他們覺得有更多的挑戰性?我該如何開始引導?教學前這是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我對這些問題有基本的相法,相信教學的意義就會凸顯出來,如果教學只是照本宣科,那教學必然是無趣又無聊。
  五年級學生對於性別的分野,比起中年級是敏感而又好奇,想要破除學生之間性別的界線,一定要讓他們能夠在活動中完全的忘我的境界,過去我也曾經在學生性別方面做更多的突破,但只要一分組,需要身體接觸,所有的努力都會在瞬間破功,性別似乎是學生牢不可破的藩籬,有時會覺得越努力企圖去突破,得到的反效果越多。肢體活動在個人的肢體造型活動已經有太多的經驗,美感的教學,應從自己的出發,結合更多元素後,表現出更具美感的表現,而群體造型如果只有同性別一組,表現就缺乏多元組合的特性。所以,學生能夠忽略性別的元素,進行群體造型活動就變成這次活動主軸。目的希望學生有多元的肢體表現,又能在身體上破除性別之間的隔閡。所以我運用了身和地面接觸點活動。
  活動從單人接觸地面的點開始,不同的接觸點會形成學生不同的身體造型,接著是兩人,分組時請特別要求要有不同性別的組合,有些學生主動要請不同性別的組合,部分學生還是堅持同性別的組合,這是我從三年開始的要求,只要超過某個比率的異性分組,活動就會持續,而比率永遠都在老師的心中,因為在活動一開始就過度的強調性別的問題,接下的活動必然低盪到無法進行。活動要求是兩人除觸地點外,還須有部分的接觸。接下來當然是多人一組,八人以上接觸在地上點越少,身體接觸的機會就多了,大部分的學生此時都已達成任務為目的,和其他同學接觸已經變得理所當然。
  經過這個活動,我更確立往後教學的目標,教學活動計畫每次上課都要分組完成一項任務,希望學生能盡力完成。已完成交付的任務為目標。活動內容自然以身體的美感呈現為主。我認為交付給學生任務,他們要達成任務就必須放下自我,在團隊中盡力地朝向任務目標。
  接下來,我的任務當然是設計一次又一次教學任務,要挑戰學生了。

教學活動照片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五年級的美感教學: 一、持續遊戲化的活動教學

                五年級每週一節的美感教學的執行,雖然有很多想法,但將想法落實在這一節課才有意義,五年級的小朋友,在三、四年級都曾經上過我的表演藝術課,美感教學如何將他門已經擁有的身體表演經驗,在以創新和創意的基礎,能夠進行創作,創作時能夠更清楚美感表現的原則。也就是在原有表演的基礎經驗下,透過創作的過程,理解美感原則,並能說出美感表現的重點。
    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強調的重點,是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更順暢、更完整、更有可看性。當然,能創作的基礎必須理解如何運用身體的元素和創作原則。所幸,這批學生在三、四年級的表藝課就學習過身體創作的元素和原則,讓我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能夠從美的原則來帶領教學,同時也檢驗過去兩年教學之後,學生在身體和聲音語言表達方面,在應用的過程他們感受和實用的能力到底有何不同。
    學期開始還是先給學生簡單又有興趣的遊戲活動。剛編班,同學之間並不熟悉,所以先讓同學玩互相認識的遊戲。五年級學生對遊戲依然熱切,讓學生喜歡這堂課還是我必先建立的基本調性。上課只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才能帶領學生有效學習,老師必須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才能掌握學生是否維持高度的參與感。開學的前兩週我就著重在學生對於教學活動是否具有強烈的參與感和高度的興趣。在遊戲中我觀察到學生都熱切希望教學遊戲能夠持續進行。
  第一週是換位置遊戲,遊戲方式是,老師指定一位同學,叫出另一位同學的名字後,就跑向那位同學的位置,如果在跑者到達之前,被叫名字的人立即叫出另一位同學的名字,就可以逃出原位置不被抓到,並跑向被叫的名字的人,如此持續下去。簡單的叫名字換位置遊戲,學生在被叫名字後能否立即叫出另為同學的名字,不被抓到。表現出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對同學得熟悉度,在活動中對於記住其他同學的名字變得更為積極。
  第二週是貓抓老鼠的遊戲,遊戲方式是,指定一位同學為貓,其他同學為老鼠,貓必須喊出:我是貓,然後開始抓老鼠,老鼠快被抓到時,必須喊出另一位同學的名字,這時被喊到名字的同學就變成貓,立刻喊出:我是貓,就可開始抓其他同學。這個遊戲和上周的換位置遊戲有同樣的效果和功能,但比較激烈,學生的反應時間更短,而且對同學必須更熟悉才能在遊戲中避免被淘汰,所以學生對於瞬間的反應能力,必須更為專注。

  在這兩個遊戲後,我又開始思考美感教學是什麼,是教導學生學會什麼是美感,還是建立他們更積極的態度比較重要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美感無法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教學活動真正的了解,但激發學生積極的態度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活動後我更確定了,激起學生積極的態度是這次美感教學的第一目標。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三年級的肢體律動引導

        肢體律動這個活動,三年級的小朋友因為在音樂中從來都缺乏律動的經驗,所以一開始學生都是小小的肢體動作,經過引導學習之後,學生的身體的變化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它們在兩三次的引導活動後,都能在音樂中自由的律動。
        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引導學生實際去操作後,讓學生可以理解怎麼動、為何動,之後學生就能自由的動。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回到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身體運用的重點。在音樂中表現出自己的感覺,過程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觀察到的是,學生是否專注和身體是否能夠有更多的表現,包含:動作的收放,空間的感覺,身體在音樂中的流動等。學生願意做,做了之後就會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慢慢修正。教學的過程就是在這個中,老師能夠針對學生的表現,提出最有效的建議,帶領學生在學習場域,慢慢體驗和成長。

三年級的肢體律動發展

     本年級學生的教學是音樂中的肢體律動和不同方式的剪刀、石頭、布,學習目標是學生可以在音樂中自然地跟這音樂律動,及發展不同方式來玩剪刀時頭部的遊戲。
     在音樂律動部分,三年級的學生過去如果有律動的經驗,大都是老師教他們動作,學生就跟這音樂學習老師的動作。傳統的學習的確是這個過程,學生在學過程中是以學會老師教的動作為目標,如果從學習是自我學習和體會的過程,傳統的教學就是一種模仿而已,學生在重複的練習後,的確能將老師的教學的動作重複,當然這中間還要學習到對拍子的認識,才能把動作更為完美的表現。過去教學確實也認為學生學會了動作就是完成學習,但真的這樣嗎?學生是學習過程中體驗到運用身體的各種可能性。如果學生因為都會做老師教的動作就學會了,這樣的教學就是所謂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容易準備,容易學習。把教學材料完成一個教學單元結束。
 在我的教室肢體律動是希望從學生開始。我一開始希望學生能在音樂中律動,而且完全用自已的方式來動,並閉著眼睛,只要他自己跟著音樂律動就可以了。本周每一班情況都差不多,在音樂結束後,我問學生他們覺得自己有跟著音樂動起來的舉手,結果全班有以上一半都認為自己達成了。接著我就讓這些認為自己達成的人成為表演組,其他沒有舉手的學擔任觀察組,觀察表演的人做了甚麼動作,有麼特色?觀察組對於表演組的表演覺得是否達成在音樂中律動的任務。從觀察組發表的過程中我再次強調動作的特色。
 經過第一輪討論之後,發現已經有更多的學生夠把動作表現得更具可看性,這次表演我特別的利用摸肩膀的方式,為表現特別好學生加分,之後也讓他變成另一組示範組,這次示範表演的學生搭約都在十人以下,動作也都有特別表現,我再次詢問當觀眾的同學他們看到的動作特色,旋轉、身體彎曲、高低變化,動作要大,手、腳和全身每個地方都要動起來,這些動作的力捷說出來了。
 再一次全班一起跟著音樂律動,有些班在這次的表現已經大都能夠在音樂中做身體的律動了。有些班需要再一次的觀察和引導。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學校日給家長的話

各位家長大家好
    表演藝術是藝文領域的教學科目之一,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已經走了十五年的時間,其間全國各中小學對於表演藝術教學總是因為缺乏師資,無法正常實施表演藝術教學。我在八十五年從北藝大戲劇研究所畢業,本校回任教職,目的是希望自己喜歡的戲劇課程也能讓學生學習。當時並沒有表演藝術的課程,我努力地和其他老師借課來做戲劇教學,在納涼年期間累積了相當多的實務經驗。很幸運地,在八十七年九年一貫課綱將表演藝術正式納入中小學的正式課程,我得以在表演藝術教學方面的到全面性的實踐的經驗,在教學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嘗試兒童舞台劇的創作演出、表演藝術教學的教師研習推廣,以及參與個類型的演出活動,重要的這些經驗讓我能夠回歸到學校的教學活動。從接觸戲劇到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個年頭,對於表演藝術我總是期待著學生能夠在經歷我的教學後能喜愛戲劇,至少能夠當一個對於戲劇充滿興趣的觀眾。
    表演藝術教學不再於培養學生成為演員,而是希望透過表演藝術表演和表達的特質,來成就學生願意表演,樂於表演,到能夠自在地表演。學生的個性不同,有些學生的特質較為外相,我希望透過表演能深入他的內心,去發展自己的想像,對於較為內向的學生,就希望它們能透在表演的學習之後,對於身體和語言外向的表現能夠自在且自信。所以表演可以說是在帶領學生基本能力的開發。相信有些家長曾經帶著小朋友參加過雲門兒童生活律動的課程,那套課程的開發我當年曾參與其中,我有十足把握我在學校執行得更為徹底。
    我在學校主要擔任三、四年級的表演藝術教學活動,表演藝術教學是帶領學生對於表達的試探,人類表最重要的身體和語言兩個部分,身體如何運用,如何才從容地上台,讓自己的身體在各種狀態下能夠輕鬆自在。在於語言表達方面如何透過語言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想法。當然在身體和語言都齊備後,還是要回到個人內在知識的建立和思想的培養,這是教育最重要的長期成效,表已透過最基本的活動,提供學生有實際操作的經驗,而且每一種活動都是經過遊戲化的過程,讓它變成一種讓學生願意去接觸、操作的活動。它不是考試的科目,但表演是真的回到學生能力學習的過程,讓孩子在各種架設的狀況中,用字的己的身體和語言來面對狀況,思考解決的方式。,累積這十幾年的經驗,所有活動內容都是我自己編撰,而且每年都會做一些調整,希望教學越來越精緻。以下是上課內容的重點簡介:

三年級的教學重點:
  三年級主要的目的是讓身動起來。動起來不是亂動,而是有想法的動。活動內容有:
1、感官遊戲:透過遊戲讓學生的視、聽感官更為敏銳。
2、專注力練習:專注是表演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學習的基本能力,學生學習專注需要透過活動的引導和練習。
3、創意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人類重要的基本能力,在遊戲中透過平行思考的模式,讓學生自由地思考、想像和創造。
4、肢體開展:肢體的能力發展,是此階段最重要的學習任務,學生對於身體的認識、操作和控制都處於一種關鍵的狀態,透過活動讓學生建立相關的經驗對於學生終生受用無窮。
5、偶的發想和操作:偶是一種創意無窮的表演型態,我利用偶的操作,提供學生手腦並用的機會,刺激學生思考,展現無窮的想法。
6、童話故事演出:學生看童話故事,如何演出童話故事,我將帶領學生第一次體驗創作和演出的經驗。

四年級的教學重點
  四年級的教學重點是把話說清楚。從國小一年級進入學校開始,注音符號教學是讓學生把話說清楚的重點,可惜的是從前很重視實際發音、說出來的教學過程,現在變成學會了,考試會寫就是學習完成。其實學生如何把握發音的機會,將發音表現清楚,一生的說話都會清晰明亮。
  四年級的教學,當然不能只是將一年級的發音重來一遍,而是透過遊戲的過程,慢慢地將學生發音方式導回到清楚表現的要求。主要內容有:
1、肢體的發展遊戲:延續三年的肢體開展活動,持續開發對於身體的表現能力。
2、感官、專注和創意遊戲:也是延續三年的活動,繼續提供相關的遊戲,持續發展學生感官、專注和創意。
3、校慶活動的發展和表演:本學期配合校慶活動,在視覺藝術進行偶的製作,表演藝術教學提供排練和演出,將在校慶活動自操場公開演出。
4、發聲遊戲和練習:如何把發音的部位和習慣建立,讓學生專心地處理每一句話說出來的過程,不斷的激勵學生用對方法把話說出來。
5、聲音的情緒:用聲音來表達不同的情緒,也能用聲音來表達一段情節。
6、簡單的一句話:創造一句話,用各種方式表達。用簡單的一句話彼此不同情緒的溝通。
7、短對話的練習:透過短短的對話,發展角色的關係和動作。
8、短劇本練習:實際地接觸到劇本,來思考角色如何對話,自己如何去理解劇中的人物,回到自己的生活如何對待他人。

表演藝術是帶領人學習人的生活,我將帶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人、表現人的一切。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藝術教育真的重要嗎?


 培養國民的基本素質是義務教育主要任務,唯有充分提升國民素質,教育的意義才能被彰顯。
    在尚未全面義務教育的年代,能夠接受教育就順理成章可以成為社會的菁英,教育因而被視為菁英培育的重要環節。臺灣儘管社會已全面開放,但卻沒有脫離菁英的思維,堅持華人長久以來萬般皆貧賤,唯有讀書高的科舉習性。儘管升學管道已暢通,選才的考試制度不斷調整,企圖打破用考試為升學唯一進路而努力,但社會整體依舊困在學科考試的泥淖中,不斷爭執,甚至發動民粹來阻撓改革的執行。
    因為學科考試分數高低,清楚地排比,進入名校又是顯示個人成就的顯性指標。義務教育的責任,竟然成為學生升學考試的評比大賽。多少年了,聯考改為基測、學測,一直到會考,目標就是降低考試計較一、兩分細微差別的競爭,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專長和需求。但是家長不認同,學生不放棄,老師又得繼續努力,教育改革停留在考試和分發制度爭辯,只要升學考試成績耀眼,學生到底學到什麼?家長們似乎也從不關心。
  除了學科的知識性學習,國民素質應更注重的是公民素養和美感養成。從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到今年反課綱抗議行動,學生的過激行為,社會整體似乎站在讚揚的角度,對於公民素養的戕害無以復加。學生的積極表達是民主表現的一環,但能夠接納他人不同的意見,更是公民社會更珍貴的價值,與他人溝通只能有是非題的答案,公民素養之不足令人汗顏。而公民素養和美感教育正是義務教育所應體現教育的價值,但社會整體沉浸在比大聲的理盲之爭,對於藝術教育和公民素養的培育,始終既乏人問津也無力討論,
  在美感養成方面,藝術美感教育的倡議儘管經常被提起,也了解它的重要,但長期浸淫在考試為上的社會氛圍,因為與升學考試無關,所以可以放棄,藝術教育實為教育的本質之一,但在以升學考試為主軸的教育環境中,在國中卻成為主科老師配課的科目。想當然爾,就是為了補強學科的時間,連配角都不配。

    回到表演藝術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十五年了,真正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能夠安排表演藝術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師資不足的困境可以十五年不解決,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詩的表演

詩的表演
學生透過詩,朗誦詩、表演詩。
這樣的一段表演讓孩子既讀詩、更要思考詩。

美感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體驗美感


   
一、美感學習在教育
    美感最早來自德國文學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倡導。他主張人類在感覺、悟性和意志三種官能之外,還有一種美感官能,針對這種官能的教育稱為審美教育。我國教育家蔡元培於德國深感通過美育以通達於世界主義,能破除人我之健,返國後過便開始提倡美育的重要性。
  及至民國六十八年將美育納入國民教育法,民國69教育部頒〈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中提到:美育的功能在促進德智體群四育之均衡發展。美育的範疇,不單只是美術、音樂等科,其內容包括所有課程中涉及美感的各種活動與經驗。評量範圍包括:欣賞力、創造力、習慣、態度、學習精神以及美育知能。美育才確定在我們國民教育中有法源依據。
  之後,九年一貫課程將音樂、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統整在藝術與人文領域,基本理念的開宗明義就是「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藝術美感和人文素養的提升被再次的強調,並把表演藝術也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中。
  教育部於民國 102 5 31 日提出「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中提出()美感教育的意涵:提供學習者能覺察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敏銳其身心靈多元感知的學習方法、機會與環境。()美感教育的重點: 培養國民能具備發覺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的知能與習慣;能從生活中感受美,將美感展現再生活中;強化情意的陶冶、親臨體驗、以及手作實踐的自我表現,以成就其全人發展及美好的生活,進而建立美善的社會與環境。
  從這些歷程來看,美感教育應是學校教育的常態,雖然推動的時間不算很長,但在教育面應該有一定的成效,不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在政策面又另起爐灶再次的推動,強調藝術美感對國民的重要性,每次強調似乎都在宣告推動過程成效不彰。
  我有位在維也納擔任舞者的同學,他說每次在辦居留手續時就感受到她們國家對藝術家的善意,他強調在維也納美感並不需要特別提倡的,而是在平常生活之中就有美感。他感慨著為什麼需要花那麼大的力氣來推動的結果,竟是又一次的強調。顯然其中失落的環節,並沒有完全的解決。
  不過,到底美感如何生根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是整體社會必須再教育的過程,難以一蹴可幾。當然來透過學校的教育,安排在教學中來透過世代的改變來逐步完成是較為穩健的作法,只是經過前述的這些努力,似乎仍停留在強調、提倡的階段,在學校如何落實呢?教育部的美感教育重點以經點明:強化情意的陶冶、親臨體驗、以及手作實踐的自我表現,以成就其全人發展及美好的生活。也有人提出更簡單的作法:自由、體驗和創造。提學生自由的思考環境,親自體驗、然後動手創作。我期待美感教育計畫能落實陶冶、體驗和創造實踐的教學歷程,讓美感真正生根,而非短期的展現。
二、美感教學難以落實的原因
  美感提升是透過各教育階段不斷累積,才能表現在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可惜的是,過去的在尚未全面義務教育的年代,能夠接受教育就順理成章可以成為社會的菁英,教育因而被視為菁英培育的重要環節。臺灣儘管社會已全面開放,但卻沒有脫離菁英的思維,堅持華人長久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
科舉習性。儘管升學管道已暢通,選才的考試制度不斷調整,企圖打破用考試為升學唯一進路而努力,社會整體依舊困在學科考試的泥淖中爭執。
    因為學科考試分數高低,清楚地排比,進入名校又是顯示個人成就的顯性指標。義務教育的責任,竟然成為學生升學考試的評比大賽。多少年了,聯考改為基測、學測,一直到會考,目標就是降低考試計較一、兩分細微差別的競爭,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專長和需求。但是家長不認同,學生不放棄,老師又得繼續努力,教育改革停留在考試和分發制度爭辯,只要升學考試成績耀眼,學生到底學到什麼?對於美感素質的提升,從來都不是家長們關心的重點。
  另外一個困境在於要求政策短期的時效,美感生活化可能要經歷三四個世代的持續努力,短期的政策成效正是斲傷美感教學的最大原因。媒體時代,政策實施成果,必須透過媒體的宣傳,但熟悉媒體運作的人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要狗才會得到媒體的青睞。媒體需求的是看到、聽到,可以吸引視聽的畫面或聲音,但美感累積卻不是媒體所耐心的焦點。所以,學校對於表演藝術教學就是要求展演。在推廣表演藝術的過程中,最常聽到老師的抱怨,就是學校要求成果的展示。學校須要成果來彰顯教學的成就無可厚非,尤其是近幾年,一直被提出來的學校的亮點計畫,所謂亮點就是讓外界看得到,就是為了符合媒體的政策思考,因為亮點可以得到報導,因為亮點可以宣示學校教學的成就,但以基礎學習為主的中小學,真的需要那麼快就得到亮點嗎?教育部美感教學計畫中,我也參與的大專青年偏鄉藝術推廣計畫,招募來的大專學生在兩週的基礎的訓練後,必須自己設計教案到偏鄉學校實際的帶領學生進行教學,重點是大專學生能帶著小學生體驗藝術、感受美的過程,但在成果發表會上,媒體關注的是他們幫某個學校完成了大壁畫,因為看得到,所以被關注、被報導。教育部也樂於這樣的宣傳效果,媒體報導可以宣示政策帶來實質的效果,預算才得以被立法院接受。實質上,這是整個計畫最枝微末節的成果,是整體計畫最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本計畫的目的是大專學生到學校帶領學生的藝術體驗,但偏鄉學校看到報導後,心態發酵就不再是美感體驗,而是為學校留下長期可見的成品。媒體所需的亮點報導恰恰歪曲了原本美感教育的意義。
  因為亮點的要求,學校只要是額外補助的教學專案,就會自我要求亮麗的成果展現。以教育部推動的藝術教學深耕計畫為例,九年一貫推動之初,因為藝術與人文師資不足,偏鄉學校尤其嚴重,為了讓偏遠學校能夠透過專案,得以邀請校外的藝術家進入校園,協同校內老師教學。在第一期的三年計畫,希望透過協同達到為校內老師在藝文教學方面增能的效果。但學校在執行專案教學後,對於教學成果的展示非常在意,一來為了可持續申請,二來是為了輸人不輸陣的心態。有次我在訪視時,學校計畫執行得令人讚嘆,但學校主任表示他們不想在繼續申請了。詢問原因,因為老師們都非常投入專案的偶戲教學,除了教學,還必為每年的成果發表會展演,由於亮點的要求,不管學校或教育處都希望展現亮麗的成果,老師們為專案而編排演出,演出的結果又令人矚目,在自我要求下,演出變成一件苦不堪言的差事。主任說老師們很願意教學,但對於成果演出,老師們都敬而遠之。總的看來,為短期成果展示所作的教學,通常遠超過老師的負荷,在高度壓力下勉強完成的教學成果,雖然得到短暫的光亮,長期下來是不利教學深耕的目的。學校在自我要求的戒律下,努力必須被看到,展演是最有力的明證,當教學的努力變成對展演的努力,深耕計畫的初衷又被扭曲了。
    儘管教育部不斷地強調藝術教學深耕不必強調短期的成果,但學校似乎已經形成慣性,專案教學計畫就是要把成果弄得有聲有色,因應媒體的需求,的確較能得到報導效果,實際上為了追逐亮點的心態和美感的培養的確存在著衝突。

三、課堂的表演藝術和美感教學
  身為表演藝術專任教師,雖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但對於具體的美感到底是什麼?經常會有無法具體表達的飄浮感。對於表演的美感需求,或許可以在每次的表演活動中具體的指陳在哪些地方的修正或加強,能夠展現戲劇的魅力、更能感動觀眾、更能表現人生的意義,或表現更具創意的觀點,這些都屬於戲劇的美感範疇,這些屬於戲劇演出的審美標準(經驗),的確是在表演教學時,我得以理直氣壯地、信誓旦旦地指導、帶領學生,憑藉的就是個人對於戲劇表演理論的知識系統和展演經驗的累積,這也是宣示自己是所謂的專業人才,因而具有在表演藝術教學發聲的權利。
    除了表演的專業美感外,學生從學習中提升了什麼樣的生活美感呢?面對這樣的問題,雖然我可以振振有詞地辯護,因為學生學會了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自然能夠體會到表演的美感,而這些經驗的累積之後,可以促成他自身美感的提升,但事實真是這樣嗎?我不敢說不是,也無法斬釘截鐵地說:是。畢竟學生美感的提升必須經歷一段過程後才得以發現他的改變,企圖從短期教學的實施、策略運用,就能觀察到學生美感提升,身為表演藝術教師,必須很誠實地說:很難。但德國教學家赫爾巴特強調:審美最初產生於留意觀察中,通常少年和兒童僅把一種物質看作與其他各種物質一樣的東西,最初他們覺得彩色的、對比的和運動的東西都是美的,而當他們看夠了這一切,並處在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我們就可以嘗試讓他們去探索美了。(審美教育學p105)學校的藝術教學應該採取的態度就是這種帶領學生處在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
  過去學校的教學方式,就是要求學生在每個單元教學都以完成一件作品為目標,老師教學會將作品拆解,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帶著學生完成作品,然後以作品的完成度和精準度來評分。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按著老師的指導,依據老師的美感要求來完成作品。這樣的學習模式就是缺乏學生自主思考空間,比較難將兒童帶領到躍躍欲試的心理狀。如果以這種模式來進行表演藝術教學,在舞蹈的教學老師就會將一個舞蹈作品的動作,分成幾個段落,逐步的教給學生。為了動作更接近專業的要求,就會不斷重複練習,直到達成。戲劇的表演也是如此,一段戲劇演出,老師就是導演帶著學生念台詞、走台步、區位的調度安排,聲音情緒的表現,最後希望學生能接近專業身體和聲音的表現來演出作品。這種教學方法接近大專或專業團體的專業訓練,除了少數具有專長的學生可能得到樂趣之外,相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經驗,一定是苦不堪言。缺乏從學生的學習心裡開始的學習活動,通常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學生從沒有在學習中得到成就的樂趣,很難成為他生活的美感經驗之一。
  如何帶領學生達到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是美感教學的重要步驟。所幸表演藝術的教學模式,在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之初,就採取歐美已實行多年的教學觀點:從遊戲開始。如何將表演相關的元素,透過遊戲的方式,帶領學生在情境 中遊戲、體驗,慢慢累積對於表演所需求的肢體和聲音的表現方法後,才讓學生從這些基礎元素中,嘗試發現自己的創作和表現的方法。觀念來源就是帶領學生達到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然後帶領學生創作。相信學生的學習是透過對於一次又一次自我對表演元素的體驗,經過創作驗證後,再嘗試利用其他的素材、內容和議題,繼續創作。搭配不同的階段的表演所需的元素,利用遊戲在探索,維持學生對於身體和聲音表現的能力。
  本次美感專案教學的執行上,我們並沒有從教案設計來著手,而是從原來的表演藝術教學中,如何將美感更具體的提升,在經過幼兒和低年級的教學後,我們覺得幼兒和低年級的學生,還是以遊戲的方式來探索表演藝術的聲音和身體的相關元素,學生在遊戲中自然地開展身體的可能性和表現性,就是美感表現。當學生具有表演的基本能力後,中、高年級帶領創作探索的活動會更有挑戰性。我在第二學期的中年教學中,以帶領學生創作後,如何在提升美感要求的過程,具有表演藝驗的學生,在創作能力的表現更佳,從美感的角度在修整的能力也更強。

  所以,帶著學生實際的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在創作之後,重新思考和修正時,對於美感的強烈要求,就會自然地勇現,美感教學的精隨就在其中。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臺北市卓越藝術教育表演藝術研習

研習說明:
    今年的表演藝術研習規畫分為三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屬於表演藝術教學的內容,帶給中小學老師表演藝術教學的基礎活動,從這些基礎活動再讓老師從教學面發揮,如果擔任學校的表演藝術老師,可以在開學後能夠用有基本的教學能力和內容。第二部分是教育劇場,屬於劇場在教學應用的部分,這些年來議題的教學日益眾要,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必須涵蓋目前社會的新興議題,議題的教學必須透過某些技巧才能學生更深入,而教育劇場就是以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深入議題的一種好方法,在探討議題的同時也能學習表演相關的技巧,所以特別邀請李其昌教授來擔任講座,李教授這些年不但指導學生作這方面的論文,自己也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教育劇場的表演,所以邀請他在利用這方面的經驗,來帶領老師們,探索教育劇場理論和實作,同時也利用一天的時間邀請前九歌兒童劇團的團長朱曙明來和老師們分享偶的理論和操作,讓老師們對於偶戲的應用有更身的了解。第三部分是專業劇場表導演相關的實作,研習將分兩組進行,由我和陳彥廷老師分別帶領老師們從讀劇開始,作完整排練過程,在排練過程中同時帶給老師表演和導演相關經驗和理論。

    總體的目標是希望老師經過這三週的研習,能夠作表演藝術教學,或能將戲劇應用其他學科的學習,當然能夠體驗劇場排演和表演的過程。在表演的深度是逐步進階,但也是相輔相成的內容,老師最好從第一週到第三週都參加,如果曾有相關的經驗,選擇其中一週來厚實自己表演的相關經驗也非常歡迎。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表演我愛你

表演藝術教學術實務
廖順約
過去我對於系統教學或結構性課程抱持著強烈的排斥感,因為一直以為藝術課程終究以體驗為主,只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體驗到藝術的魅力,相信學生的藝術感會慢慢被培養出來。但當自己在架構表演藝術課程時,才發現思考課程的結構和教學層次是無可避免的過程。畢竟在龐大表演藝術素材和內容之中,要建構一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工作,缺乏基礎的架構思考,學習將是一堆蕪蔓龐雜的素材,而不是完整的架構的課程。
當老師教學時缺乏有系統的思考體系,較不容易顯現教學的價值。雖然表演藝術活動的層次很難從內容區分它在教學系統中的位階,有些活動並不容易被定位在哪個學年才能實施,而且孩子心理和年齡的成長也不是線性的,同樣的劇場遊戲,在不同年齡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思考深度。如何從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可理解角度,來讓孩子更自在地接觸藝術活動。當從這個角度來看課程時,某些表演技巧的體驗和學習,是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所以將三、四、五、六各年級的課程內容做一些層次上的安排,有些教學技巧或許相同,但以不同的課程內容帶領引入教學活之中,學生可以相同的技巧來處理不同的內容,學習的廣度不斷地擴大。課程的重點當然在基本的元素、藝術技巧和不同的素材的交互運用,讓學生在課程中體驗、喜愛並認識表演藝術。
所以,編制這套表演藝術課程,我套用了課程專家所提出的定義。「課程」是一個有意圖而可修定的計畫,它亦是學習活動的計畫或藍圖,包含正規和非正規的內容和課程,課程並且是有組織的意圖,課程的要素諸如目標、內容、評鑑等彼此是關聯的且為一致連貫的整體。這些計畫、內容和過程應以理論和研究架構,或過去、現在及可行的學程設計的實踐方式設計。(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安排是以我過去實踐的學程設計,選擇可行性最高的內容,分配在不同的年級,而且注意不同戲劇類型的活動課程。最主調分為兩個部分是第二學習階段的三、四年級和第三學階段的五六年。在三、四年級部分課成內容傾向以表演元素的探索遊戲為主,內容以聲音和肢體的探索為基本教構。學生能夠在中年級就可以接觸到各種表演藝術基礎遊戲,以累積未來創作的基本能量為教學目標。五、六年級的課程就在戲劇元素探究的基礎上,以各種素材來進行表演創作的活動。這些素材以本地的生活經驗、生活的議題、公民意識、本土的歷史和開發史、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原住民故事、文化素材和地球資源的探索等材料來豐富表演藝術的內容。課程的重點在於以不斷創作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創作的過程不是要求一個完美作品的呈現,而是探索各種創作元素之後,組合各元素成為藝術作品的過程。然後再探索、再創作。






 ()、三年級表演藝術課程設計綱要
單元
主題活動
表演元素
活動內容
評量活動
能力指標
劇場遊戲
˙團體遊戲
˙感官遊戲
˙想像力訓練
˙猜拳遊戲、追逐遊戲(紅綠燈動物紅綠燈)。
˙金頭腦、找領袖、千面女郎、傾聽周遭的聲音。

˙能與人共同完成遊戲。
˙能從遊戲中體會領域學習的氣氛。
1-2-1
1-2-2

身體探索
˙團體遊戲
˙想像力訓練
˙肢體開發
˙發現身體(各個身體部位的動作探索)、身體與空間(高低大小縮放)。
˙音樂與身體: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表現方法。
˙能運用身體跟隨音樂或同伴,進行簡單的創作活動。
1-2-1
1-2-2
1-2-3
2-2-7
3-2-11
身體的造型和組合
˙想像力訓練
˙肢體開發
˙肢體造型與表現
˙舞台畫面與區位  
˙身體的各種造型探索(花、樹、桌椅、水龍頭、眼鏡、飛機……)。
˙從一人造型到多人造型。
˙一組人組合成一個遊樂場。
˙一組人組合成一個公園的畫面。
˙能運用身體和同學組合成三種遊樂場的設施。
˙能運用身體和同學組合成公園角落的畫面。
1-2-1
1-2-2
1-2-3
1-2-4
1-2-5
2-2-7
3-2-11
3-2-13
動物動作模仿
˙想像力訓練
˙肢體造型遊戲與表現
˙棒打老虎雞吃蟲。
˙我最喜愛的動物(想像模仿動物找朋友)
˙動物與音樂。
˙動物操:分組以動物的動作數拍子做早操。
˙能說出動物動作的特徵並以身體表現。
˙能與同學共同完成動物操的表演。
1-2-1
1-2-2
1-2-3
1-2-4
1-2-5
2-2-7
隨意偶的表演
˙偶的創作與表演
˙偶的表演方式
˙角色創造

˙選擇可以當偶的物品:杯子、尺、鉛筆盒、寶特瓶等,選擇不同的素材當作演出偶的材料。
˙以偶來自我介紹。
˙兩個偶對話:選擇一段兩個人物的小故事說給同學聽。讓學生以這兩個人物來對話。
˙能夠運用不同的素材當作偶並用來自我介紹。
˙能表演偶的不同的情緒。
1-2-1
1-2-2
1-2-3
1-2-4
1-2-5
2-2-7
3-2-11
3-2-13


戲劇畫面
˙戲劇性扮演
˙角色扮演
˙說故事劇場
˙以一個戲劇畫面來表現出一個童話故事(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個畫面)。
˙逐一發展童話故事的戲劇畫面。
˙說故事,配合六個戲劇畫面演出。
˙能以六個戲劇畫面呈現。表演一則童話故事。
1-2-1
1-2-2
1-2-3
1-2-4
1-2-5
2-2-7
3-2-11
3-2-13






()、四年級表演藝術課程設計綱要 
單元
主題活動
表演元素
活動內容
評量活動
能力指標
劇場遊戲
˙團體遊戲
˙韻律遊戲
˙語言遊戲
˙水果盤、追逐遊戲。
˙韻律舞、聲音與動作。
˙胡言亂語、答非所問。
˙能夠快樂地和同學參與遊戲。
1-2-1
1-2-2
1-2-4

肢體動作探索
˙肢體開發
˙肢體造型與表現
˙肢體與聲音

˙用身體來發出一種節奏的聲音。並逐漸發展成四個八拍的節奏。
˙利用節奏來進行身體創作:一個八拍兩個八拍四個八拍。
˙結合音樂和動作,一組做動作,一組當樂隊。或自己發音並做動作。
˙能夠利用身體所發出的聲音與同學共同完成一段簡單的合奏。
˙能利用合奏創作簡單的舞蹈動作
1-2-1
1-2-2
1-2-3
1-2-4
1-2-5
2-2-6
2-2-7
3-2-11
3-2-13
廣播劇練習
˙故事改編
˙語言表達
˙聲音的運用
˙聲音的表現:情緒(喜、怒、哀、懼)、節奏(大小、快慢、連斷)
˙選擇一則故事(傳統的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改編成對話。選擇適當的音樂,配上適合的聲音。
˙能運用聲音的表現和音樂的運用,錄製一個簡單的廣播劇。
1-2-1
1-2-2
1-2-3
1-2-4
1-2-5
2-2-6
2-2-7
3-2-10

舞台陳設與道具組合
˙積木和身體的互動。
˙積木的造型與戲劇表演用與創意
˙用身體來賦予積木不同的意義。
˙利用紙箱造型來當做戲劇道具,或不助情境幫助戲劇表演。
˙運用積木的造型來完成演出的設計,完成簡單表演呈現。

˙能以身體動作和積木互動表現積木的意義。
˙能運用積木造型表現一個故事片段。
1-2-2
1-2-3
1-2-4
1-2-5
2-2-7
3-2-11
3-2-12
3-2-13
詩和聲音的練習
˙聲音的表現
˙肢體造型與表現
˙想像力與創意表現
˙舞台區位處理
˙選一首詩
˙詩的朗誦:強調大小、強弱的聲音變化,運用不同情緒朗誦詩,運用疊聲方式朗誦,加強尾音(拉長、重複等技巧)。
˙將聲音與畫面結合:一邊念詩,一邊做畫面。
˙將詩以一幅畫的造型來表現。
˙能以詩表現出語言的不同情緒。
˙能從詩的意境中畫出一幅畫。
˙能與人共同完成詩的表演。
1-2-1
1-2-2
1-2-3
1-2-4
1-2-5
2-2-7
2-2-9
2-2-8
3-2-11
3-2-12
3-2-13
  
戲劇故事的發展
˙戲劇故事的發展
˙角色創造
˙對話和演出
˙選擇一則故事
˙故事的技巧的練習。
˙表演進行的方法:表演的創作,情境的創作、情節的發展、對話的發展與練習、故事演出排練。
˙故事演出
˙能利用故事與同學共同討論並運用戲劇技巧改編成一個戲劇演出。
1-2-1
1-2-2
1-2-3
1-2-4
1-2-5
2-2-6
2-2-7
2-2-8
3-2-11
3-2-13

()、五年級表演藝術課程設計綱要 
單元
活動主題
表演元素
活動內容 
評量活動
能力指標

人事時地的創造
˙戲劇元素:
人物、地點、時間、事件等情境的營造
˙時間創造遊戲。
˙地點創造遊戲。
˙人物創造遊戲。
˙戲劇事件的創造。
˙和同學一起創造出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元素來做表演練習。
1-3-1
1-3-3
2-3-8
2-3-9
3-3-11

角色創造
˙角色扮演˙簡單的劇              
本創作
˙戲劇演出形式
˙用一個畫面來表現國王、武士、僕人這三個角色。
˙探索僕人、武士、國王彼此的服務關係什麼?
˙如果我是國王,要如何服務自己的武士和僕人。
˙能夠表現出國王、武士和僕人的角色和動作。並表現出為他人服務的事項。
1-3-1
1-3-2
1-3-3
1-3-4
2-3-8
2-3-9
3-3-11

偶的教學


˙偶的製作與表演
˙簡單的劇              
本創作
˙偶的故事構成:有一個原本快樂的國度,壞心的國王上台後,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大家終於群起反抗,打敗的壞心的國王。
˙大型偶的介紹和製作。
˙偶的排練與表演。
˙配合學校活動製作大型的偶並演出。
˙能和同學共同參與偶的製作。
˙能和同學一起進行大型偶的故事表演。
1-3-2
1-3-3
1-3-5
2-3-6
2-3-9
2-3-10
3-3-11
3-3-14
發現戲劇素材
˙即興創作˙角色扮演˙劇本創作
˙戲劇演出形式
˙依據不同的素材做出一種形式完整的表現活動。
˙從生活的一則故事、一張圖片或一首音樂中尋找表演的素材,轉變將這些素材變成戲劇活動內容,運用模仿、轉化、身體造型和戲劇創作活動等,將平面素材變成戲劇表演的方式表現出來。
˙能從不同的素材中找出戲戲故事。並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場景。並進行五分鐘的戲劇演出。
1-3-2
1-3-3
1-3-4
1-3-5
2-3-6
2-3-8
2-3-9
2-3-10
3-3-13
從議題發現戲劇素材

˙語言的運用
˙建立主題
˙戲劇情境˙劇本創作
˙戲劇演出
˙尋找一首有關環保的詩:以<北港溪>為例。
˙從詩中發現生活的現況。
˙我們身處的環境有哪些污染問題?
˙以表演的方式尋找解決的方法?
˙以戲劇討論的方式,自己能為地球做什麼?
˙能以戲劇演出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
˙能以劇中角色提出改善環境的方法。
1-3-1
1-3-2
1-3-4
2-3-7
2-3-8
2-3-9
2-3-10
3-3-11
讀劇
˙劇本分析
˙角色的分析
˙語言運用
˙劇本創作
˙讀劇的形式
˙選一本不超過十分鐘的劇本。
˙共同讀劇:每人唸出一個對白。
˙讀劇練習:老師安排角色,全班共同讀一次劇。
˙劇本結構和人物分析。
˙分組:安排角色、讀劇練習再一次讀劇。
˙各組讀劇演出與分享。
˙能把分析劇本中的人物、情節和表現的主題。
˙能找到劇中人物對話的方式並同學共同進行讀劇活動。
1-3-3
1-3-4
2-3-8
2-3-9
2-3-10
3-3-11



()、六年級表演藝術課程設計綱要 
活動主題
表演元素
活動內容
評量活動
能力指標

語言遊戲
˙語言和情緒
˙語言的表現
˙即興對話
˙角色扮演
˙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同學對話:如記者會遊戲。
˙以不同的情緒和情境來表現一個文本:如利用食譜的表演。設想一個情境,利用食譜當劇本演出。譬如在打籃球時,對白:麻婆豆腐的食譜。
˙能設計的角色和同學對話。
˙能和同學利用不同的文本內容,創作一個戲劇演出。
1-3-1
1-3-2
1-3-3
2-3-8
2-3-9
3-3-11

角色扮演(各種行業的人)
˙角色觀察
˙角色扮演
˙角色創造
˙即興創作
˙戲劇演出形式
˙角色觀察:把自己生活周邊經常看到的職業,透過自己的觀察,用自己的聲音去模仿。並說明這個角色。
˙選擇一種職業:分組去討論他們的職業所特有的動作、語言或行為並表現出來。
˙能運用觀察並作紀錄。表現不同職業的特色。
˙能把觀察到的職業和角色表演出來。
1-3-1
1-3-2
1-3-3
1-3-4
2-3-7
2-3-8
2-3-9
3-3-11

光影戲劇演出
˙影偶原理
˙影偶製作
˙影偶演出
˙投影機原理。
˙投攝影偶的欣賞。
˙影偶設計。
˙影偶練習。
˙影偶演出。
˙能利用投影機表現不同的現投影效果。
˙能和同學創作一段投影的影戲表演。
1-3-4
1-3-5
2-3-6
2-3-9
2-3-10
3-3-12
3-3-14

原住民的故事和歌舞創作

˙角色扮演
˙劇本創作
˙即興創作
˙肢體動作
˙說故事:選擇一則原住民傳說,並進行深度的族群探索。
˙戲劇分段:利用即興技巧發展每段故事的對白和動作,紀錄即興的內容。
˙以原住民歌曲,發展一段以故事內容發展的舞蹈。
˙結合歌舞和發展的戲劇對白演出。
˙能根據故事即興演出對話和動作。
˙能以原住民的音樂編一段故事性的舞蹈。
1-3-2
1-3-3
1-3-4
1-3-5
2-3-8
2-3-9
2-3-10
3-3-11
3-3-13

歷史文化故事的戲劇表現
˙人物分析˙戲劇動作˙舞台陳設
˙舞台區位
˙戲劇排練
˙借用歷史或傳奇故事:如西遊記。
˙人物扮演與討論
˙故事開始、中間和結束。
˙討論中間的事件,並必須在三到五分鐘內演出故事內容。

˙能述說歷史或傳奇故事。並扮演其中的人物。
˙能和同學在五分鐘內演出故事的精簡版。
1-3-1
1-3-3
1-3-4
2-3-6
2-3-8
2-3-9
2-3-10
3-3-12
戲劇演出
˙演出計畫
˙場地安排
˙觀眾安排
˙演出
˙演出檢討
˙選擇一個以台灣本地為創作背景的劇本,參考讀劇的步驟後進行排練。
˙舞台區位、場景裝置。
˙音樂的操作。
˙演出。
˙與觀眾對談。
˙能和同學共同演出約十分鐘的戲劇表演。
˙能和他人討論自己演出的心得,並接受他人的批評。 
1-3-2
1-3-3
1-3-4
1-3-5
2-3-8
2-3-9
2-3-10
3-3-11
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