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表演藝術教學之我見

表演藝術師資問題與解決策略初探
廖順約
一、前言
    九年一貫在當年的課改高漲氛圍的環境下,被加速地推動,在實施後的確也碰到許多在教學現場無法解決的問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綱,三門藝術的能力指標的呈現,分合的爭論;從暫綱到正綱課程目標經歷了翻修的場景。在課程實施後,三門藝術如何統整教學,也一直都擾攘不休。課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但九年一貫課改,在藝文領域方面尤其是顛顛簸跛,在邊走邊修的狀況下,97課綱終於因應各界的批評而大幅地修正。
    從課程統整、培養人文素養為本,到以藝術學習,來涵養人文素養。各種解讀都傾向回到原本的藝術類科學習,但仍應強調人文素養的涵育。會發生課綱解讀的困難,是因為教學的確發生嚴重的困難,課綱強調課程統整概念,教學實務面應重視學生的統整學習,想法正確,但三類藝術統整在藝文領域的教學,從教科書編輯就出現大問題。各版本教科書,的確有部份單元將三類藝術合理順暢地統整。不可否認的,大部分內容是為了統整而統整的拼湊。而且為了統整的要求,學習的內容被細碎地切割,單一老師無法統整不同的藝術學習,種種問題在教學現場一一現形。
    因為強調統整的概念,在師資培育計畫上也出現問題。既然是統整課程,若能由原任的視覺藝術和音樂老師,進行表演藝術教學的專長訓練後,便可更有效地進行領域的統整教學。後來在教學現場證明這種思考的謬誤,幾所藝術大學開始培育表演藝術師資,但遇到少子化的衝擊,專業師資的進入校園的速度非常緩慢。國中因為分科的要求,表演藝術教師已經有所成長,國小因無分科,大部分學校仍難引進專業師資,只能依靠現職教師的自我進修。在表演藝術專業人力上,各縣市的師資仍嚴重不足。

二、現況分析
    師資不足有兩個面向,一是培育的人才不足,二是現職的師資不足。
    先從人才培育的方面,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從85年開始設立中等教育學程,90年開設國小教育學程,96年成立藝術於人文研究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89年開設中等學程,95年開設藝術與人文研究所;國立台南師範學院92學年度正式成立「戲劇研究所」,並招收第一屆研究生,93年改制台南大學,95年成立「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並且開始招生,研究所更名為「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這些以培育師資為目的的藝術或教育大學,在九年一貫之後積極培育表演藝術相關的師資,所以已儲備的表演藝術師資不再少數。最大的問題是這些人才無法進入國、中小學的職場。
    再從中華民國師資培育年報的資料,95學年度尚無表演藝術師資調查。90年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直到96學年才出現專等學校普通科表演藝術師資儲備23人,在職專長181人,首次登錄專長教師76人;97學年儲備登記44人,在職專長總數217人,首登97人;98學年儲備55人,專長總數256人,首登106人;同年度音樂專長總數1052人,美術1459人。藝術與人文三類藝術的教師人數明顯不成比例。中等學校還包含高中,如果從高中新課綱出現的藝術生活科的師資來觀察,在95學年專長總人數4人,到了98學年已經跳升到1151人。從數據清楚顯示,高中藝術生活(含表演藝術)的師資成長速度很快,但純粹表演藝術教師(以國中為主),成長速度非常緩慢。
    小學部分因為缺分科的資料,但以台北市教育局98學年的調查,各校對於表演藝術(含舞蹈和戲劇)應授節數有百分九十的學校填報為0的狀況而言。在小學不只是缺乏表演藝術師資,而是連課都沒有排出來的問題。顯示九年一貫課程,在師資人力資源相對充足的台北市,都還無法徹底執行。其他縣市的情形更不敢樂觀了。
    少子化現象的確是當前師資無法快速補充的原因之ㄧ,國小一年級新生在95學年度有291267人,到了100年度只剩213533人,學生人數的快速下降,教師現有人力已出現過剩現象,各縣市對於教師總額也採保守的管制策略,儲備師資難以進入職場,專業教師缺額無法有效補充,也是現有師資不足的原因。
    從教學現場老師,來觀察表演藝術在教學現場的實踐狀況:
    我是一個要認證美術教師的學生,我覺得: 我們現在, 光是在教育學程加修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方面的學分,對於我們沒什麼音樂天份的人來說,就已真的非常頭疼了。另外,戲劇的學分還勉強吸收得來,但是舞蹈或音樂,真的不是像速成班短短幾個月就學得來的。何況,要我們出去為人師表,坦白說,我們本身的視覺方面的專長都不敢說多強了,遑論音樂及其它戲劇或舞蹈呢? 我感覺教育政策實在是有點不切實際,固然統整教學是個理想,但是在規劃之時,官員們有沒有自己來實地試試看呢? 雖然,我們想做達文西,但是不見得都做得來。(全球藝術教網2003/3/9
缺乏專業的教室:由於表演藝術非國中基測的項目,因此一般學校往往不重視它,除了一些大型的學校之外,一般的中小型的學校是很難有表演藝術的專門教室的,也由於表演藝術教師的缺乏,導致於學校也沒有準備表演藝術的專業教室。
借課問題嚴重:由於表演藝術非國中基測的項目,往往到了每一次的段考前,都會有一些別科的老師,如數學老師,英老師等,跑來借課,除了一些大型的學校沒有借課的情形發生之外,一般的中小型的學校的借課情形是很嚴重的。
配課問題產生:除去借課的問題,就屬配課的嚴重情形了。因為某些冷門的科目,所造成的師資的不足(如表演藝術科目),於是就產生了配課的問題。而將表演藝術的課程配給主科老師上的配課方式不計其數,如數學老師上表演藝術課程等等。導至於數學老師因為不知道如何上表演藝術課,於是就乾脆不上表演藝術課了,整個學期都在上數學課的情形發生。
以上是我所能想出的,當前的國中教育下之表演藝術課程的各種「缺失」,也是我們在國中教課時,一些真實的問題產生(全球藝術網Jeannie Chen2006/10/22
  九年一貫實施已經十年,表演藝術的戲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的正式課程也是亞洲國家的創舉,戲劇教學在英美的教學實踐,獲得相當高的認可。在國內的實務經驗方面,我在教學和經驗分享的過程,都獲得老師和家長們高度的肯定,戲劇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意的學習都具有正向的意義,所以讓表演藝術這個在亞洲國家具創舉性的課程,持續在教學中實踐,開發學生身體的意識,讓學生的肢體和聲音的表達更靈活,九年一貫課改的意義也將更為遠大。

三、解決策略
    表演藝術的師資問題,從領域類別來看,身為藝術教育教師,對於藝術教育充滿熱情和切期待,我們所接觸的老師,也都是藝術老師和縣市藝文輔導團員,這些人對於藝術都有理想化的期待。在九年一貫初期,我對教改也充滿期待。推動課程統整,個別化、適性化的內容,強調創意教學,要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不是背不動的書包,充滿理想性的教育遠景。身在教學現場雖然有所惶恐,卻也充滿期待。畢竟這些理想的視野,是真正的從社會發出來的聲音,教育的確需要改革,而且課課改方向和表演藝術的理念又如此相近,我期待藝術課程會成為學校發展的重點。但隨著教改不斷地推動,從教學現場到輔導團到中央輔導群,我看到了更寬廣的面向。
    面對九貫課程在小學出現的新科目:英文和表演藝術。在師資培育和引進受到關注是天地之別時,感覺非常受傷。在中央團後,更深切地發現藝文領域在家長的心目中的地位遠遠不及考科。去年的全國教育會議,最熱門的討論議題就是考試制度的變革。社會整體都關注考科的發展,雖然升學考試的甄才方式飽受批評,但社會整體仍然陷在基()測的魔咒之中,考試制度稍稍的改變都會變成社會大事件。當看到教育的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時,我們唯有回到教學現場,把人才培養出來,讓這些專業的人力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主力,當教學有一定的成果,才能受到更大的關注。
    ()、從制度面思考:
    在解決策略上,我個人還是期待從制度面的徹底解決,也就是師生比的提高,在整體制度上會更健全,藝術教學的專業人力結構會更完整。台北市的教師編制比一般縣市高,學校的專業人力相對充足。如果聚焦到台北市的所屬的兩所實驗小學,在藝文領域都是具有專業能力的教師群,顯見教師編制提高是解決藝文專業教學的有效策略。當然提高教師編制顯然不是簡單方案。在教師開始課稅後,教師人力的補充方案,媒體的批評已經令人不忍足睹,要以增加編制來解決問題,雖然是個釜底抽薪的好策略,但執行的難度很高。
   ()、從現有的師資人力來思考:
    從現況分析中發現,目前或許有儲備的師資,但為何無法到位。少子化是最關鍵的問題,教師缺額持續減少,現職教師又有超額的可能,師培機構的儲備人力,無法進入中、小學職場,新血無法進入學校,表演藝術教師無法快速增補。
    從教師的結構面來看,過去音樂和美勞()的專業師資,在九年一貫之後因為授課時數減少,又增加表演藝術,藝術類教師的需求總額減少,視覺藝術和音樂編制內教師的結構,無法靈活跟隨教改的腳步配置,時間的落差,表演藝術無法開缺是可以理解,所以無法有效地補充。目前表演藝術缺額偏高,是因為校內音樂或美術老師退休。學校基於人力的配置更符合九貫課程,表演藝術開缺應該是可期待的。如果從要長遠的人力更替,或許可以達到表演藝術師資的平衡點。    令人不解的是,高中的藝術生活科教師的補充如此迅速,表演藝術的師資卻遠遠不如藝術生活科教師數量的成長。可見要解決問題時,行政貫徹政策的執行強度是否足夠,是關鍵的因素。為何高中能,國中、小學不能呢?
    九七課綱將從100學年開始實施,這是九貫課改的新契機。之前的課綱強調課程統整,在統整教學的大原則下,比較容易由音樂或視覺老師以統整之名,而無表演之實,弱化表演。教科書的內容,也是合在一塊,表演教學內容缺乏獨立的空間,課程無法完整性的呈現。九七課綱以附錄增加教材內容,提供完整的教學內容,教科書方面也可以獨立表演單元呈現,在教學內容上已經為老師充分準備,老師單獨進行表演教學可能性更高。
    因此,從目前師資的現況,要解決表演藝術師資不足的思考方向如下:
    首先,界定什麼是專業?專業是劇場專業重要?還是教學專業重要?有些劇場專業人士上課,不是太專業,而是不懂學生。以專業人員進入學校是可行的辦法,但是需要老師的教學專業來把握教學的品質。老師從劇場專業人員處習得相關的劇場專業,更需要以教學的專業來轉化。
    以教學深耕計畫為例:這個計畫的確碰觸問題的關鍵,可惜的是,以補學校藝文師資不足的政策方向,在學校執行上變成藝文教學特色的表現時,政策的執行已出現嚴重的偏差。在普遍基礎學習都還缺乏的狀況下,就急著呈現特色,是近年來學校共同的症候群。如果學校藝文教學深耕計畫能回到基礎學習的補足,讓專業人力進入校園教學,提供專業的教學內容,同時和老師共同轉化為可行學習方案,校內老師將專業的知識學習,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學習,就是有效的人力培養,可惜的是大部分學校都在完全交給專家老師上課,只要求最後的成果具有可看性,老師介入轉化的部份的確出現嚴重的落差,使得政策有成果卻無法深耕漢紮根。所以,持續晉用藝術大學所培養的表演藝術專業師資,變成學校穩定的資源當然還是當務之急,不但可以深化學生學習,同時也可以讓這些專業人力發揮更大同儕學習的效應,擴大師資來源。
    在目前晉用專業的師資緩不濟急其況下,從現職老師透過研習的培訓方式,還是彌補目前的師資缺口的有效方法。提到研習,大家的腦海一定閃過:又是研習,研習還不夠嗎?
    在澎湖輔導團是音樂加表演,但配到表演老師是否有實際上課也是問題?但是表演研習來的人也少,所以效果似乎不大。
    這幾年的表演藝術研習的確都是以教學實務為主,也有一些老師因為研習而表演藝術的教學,但大部分真的就失聯了。當有很多視覺、音樂老師把它變成自己課程的一部分。並非研習毫無成效,只是效果不是很顯著。
這是近年在學校常聽的聲音。這些年的研習活動,部分已經成為老師的負擔了。
    也有老師表示,每個領域都必須專業增能,學校的老師必須面對不同領域的增能研習,只能說疲於奔命。近幾年來老師的研習的確很多,但真的增能了嗎?以鄉土語言為例,經過進階認證的老師已如過江之鯽。但真的敢上場教學的老師比例是多少?經過認證的研習況且如此,如果只是經過短期的增能研習就要老師上場教學,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而且在大型學校老師或許只需增能一個領域,在小型學校老師每個領域都要增能,這是九年一貫雖然強調增能賦權,但偏鄉老師一時之間必須把所有的能和權全部攬下的情景,當然是苦不堪言。在澎湖我們聽到了這個聲音:兼任研習中住任的課程督學說他從開學以來都沒放假,因為每個假日都有研習。老師也有同樣的困擾,不管是週三下午或週六日都在參加研習。輔導團也有這樣的困擾,好不容易可以安排到校辦增能研習,但老師必須到其他學校參加其他的增能活動,一場研習下來也只有小貓兩三隻。學校老師人數原本就少,每個增能研習都要派員參加,同時間有不同的研習在不同學校進行,每個老師都必須參加研習,這就是澎湖的困境。增能的要求的確必要,但太多的增能到最後老師如果只是疲於奔命,或是只把它變成一場儀式,行禮如儀之後,沒有反思,太多的增能反而變成無能。(98澎湖團輔導紀錄)
    這是在中央團才能感受到的聲音。太多的研習需要老師去參加,在澎湖縣的小學校有時候一個週三下午,兩、三場研習在進行,每校都要派員參加,小型學校就去了六分之一的人力。當教學需求和研習缺乏接軌時,研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如何針對老師需求規劃研習,比要求老師要具有某類研習時數的作法會實際而且有效。
    提到研習的人數(見附表一),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90-94年研習年報中看出,2001-2002年度研習教師皆超過千人。(鄭黛瓊2011)。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從89年開始,每年都有藝術與人文師資培訓計畫,而且都以表演藝術為主。每年的參與人數都在百人左右,將近十年的時間,應該也有超過千人的研習人次。而且經過一週的專業培訓,老師應該都有基本的教學能力。
    如果純粹從研習人力觀察,研習的確都辦了,但為什麼教學現場還是缺乏師資呢?問題在:訓而不用。
    因為研習缺乏系統的配套,補充式的研習,立基在老師樂於進修,對於表演藝術有興趣,所以參加研習,但研習之後呢?後續的追蹤和支援系統呢?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研習案,通常在暑假期間舉辦,因為是委外承辦,經常在開學前就已結案,後續的追蹤無以為繼。回到學校沒有表演藝術課,老師空有功夫,無法實踐和實驗,以致研習效果無法發揮長效。在教育研究院的研習活動大都是三類藝術在一起的藝文老師參加,表演藝術都是其中一部分課程,而且九年一貫初期都是以如何統整為基本研習的架構,對於表演藝術教學雖有特別強調,但也缺乏較有力回饋系統,老師回校後,偶而會嘗試表演藝術教學,但對於不熟悉的藝術類別除非有特別的興趣,大都又回到自己的藝術專業領域。
    綜觀目前的師資和教學現況,最有可能的解決關鍵還是現任老師研習,而且還要「訓用結合」:規劃研習課程、有效的教學追蹤,進階的需求研習和認證的系統建立。
    學校因為教學的需要,才會晉用專業師資,所以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就是學校要創造需求。在國中部分因為分科排課,課是排出來了,不過通常都視覺或音樂掛在一起,甚至配課給考科老師,或最後被借課,還是有名無實居多。有老師寄望於免試升學後,藝文的分數加入評比時,藝文和考科的地位就相同了。但當家長重視的是最後的分數,藝文多元的創意空間是否被壓縮呢?如果因為列入升學的評比,而將藝文教學標準化,對於藝文教學是利?或弊?值得思考。在國小部分,根本沒有獨立表演藝術教學的學校超過百分之九十,這就是沒有創造需求的問題。
    經過以上的分析後,可以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是政策強力的貫徹,如高中的藝術生活科師資,制度面的要求,學校就會快速的補充人力。二是找到對的人,如何發現熱衷於表演藝術教學的老師,然後在教與學之間給予有規劃的訓練。在此提供如下的步驟:
    1、把表藝課排出來:學校連課都沒排出來是最大的問題,九貫課程一開始音樂老師和視覺藝術老師,因為對表演藝術陌生,又因統整的需要,所以很積極參加表演藝術研習,之後發現表演藝術沒上也沒關係,參加研習的動機也越來越低。台北市的藝文領域課程調查,學校回報戲劇或舞蹈的應授課數是零,學校的教學行政連最基本課程的認知都沒有,能期待會落實的要求執行嗎?還有大部分的老師感受不到學校有表演藝術教學。如果小學都沒有上表演課,到了國中,即使有專業的老師任教,在課程銜接上也會發生重大的困難。
第一步確認:有課的需求,才會有師資的需求,學校才會認真聘請或認證師資。
   2、同步解決視覺藝術非專業教學的問題
   最根本的還是回到藝文領域不被重視的問題,以視覺藝術為例,過去的師專師院的美勞科、美教系所培養的老師不少,但小學的視覺藝術非專任教師任教的情形還是嚴重。現在我們討論表演藝術師資不足的問題要解決,同時也要解決視覺藝術的配課問題。
    國中屬分科教學,只要有師資通常還會正常教學,但配課問題嚴重,由音樂或視覺藝術老師任教還好,課配給導師就會不見了。所以配課是個大問題。
    高雄市明華國中的藝文領域教師堅持不讓學校配課,而是以邀請專業的兼課老師來擔任教學,基本上老師要願意來帶領整體課程的運作,聘請兼課老師,堅持不配課是不錯的方式,這是可行的運作模式,但其他學校為什麼無法運作呢?關鍵是校內的配課機制,寧願配給校內老師超鐘點,也不願意釋出給專業的兼課老師。這種運作心態,就需要制度面修正。如果學校以學生本位思考,就會凸顯以老師本位的謬誤運作。學校應以學生和課程為本,學生需要的課程,配課任教的老師就要想辦法學習,把教學科目準備充分,把學生教好。所以,在行政執行面,必須要求各校確實把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音樂三類藝術的課都開出來,配課老師必須具有教學意願和基本的專業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利用研習訓練來解決藝文師資的問題。       
   3、基本專業要求的認證和進修:
    (1)當課表出現,任課老師必須參加研習:在學期開始前,開設計基礎課程和教科書教材的研習課程,要求任課老師必須參加基礎研習。這是短期的知識補充,讓教學和培訓結合,老師因為授課的需求,學習動機上相對提高,至少幫助這些任課老師能安心地回到學校,真的上場教學。
(2)輔導團支援系統的啟動:老師回到學校教學,學校行政當然有教學督導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輔導校統進行教學的支援和追蹤。從管理面是形式觀察學校否實際授課,輔導面就是幫老師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因為有基礎研習過程,透過人的追蹤,比較能掌握研習效果是否發酵。
(3)進行期中研習:在課程進行中,追蹤系統可以發現老師的需求,從中發現問題,進行其中研習的規劃,幫助老師解決教學問題,補充老師的能力。
(4)繼續教學追蹤:輔導系統的持續追蹤,幫助老師在教學現場維持續航的能量,因為教學困境通常會在此時出現,如果為能有效的支援,所培育的老師持續的意願會隨著教學困境而消失。
(5)學習成果評估:不只評學生,同時也觀察老師的教學現況,當然這需要輔導人力的介入,觀課或錄影觀課。這也是專業評鑑的觀念,老師的專評鑑如果能夠從失衡的師資人力開始,以輔導的方式來補充表演師資的不足,也是教師專業評鑑的一種實驗,未來推動全面的教師專業評鑑可以獲得老師更多的支持。
(6)給予進階研習:經過實際授課的追蹤研習,一定會有部分老師不願意繼續擔任表演藝術教師,但也篩選留下一批更願意投入的老師,再給更高階的研習做為認證的基礎。在第二年可以持續參加進階研習的教師再授予認證資格。
如果能夠持續地培訓藝文師資,透過系統持續的認證,相信十年的時間,現職師資已經都完備了。如果不做,每年同樣的問題持續在輔導團發酵,對於教學現場毫無助益。
       
四、結語
教學是需要嚴謹的教學支援系統,前幾天我訪問一位初任教師,她的困境是班級經營,她是戲劇本科系的師培老師,專業技巧沒問題,但在教學上發生困難時,學校沒有前輩老師,只好自己摸索或找實習時的師傅老師。從此可以發現,提供老師明確的支援系統的重要性。她也表示參加研習帶給教學的幫助最大,一般平面的教案型態的資料,幫助比較有限。所以帶領老師從教學和訓練結合的方式,在有系統的認證研習的規劃下,能有效地培訓表演藝術的師資。

不管是專業或非專業的師資,輔導系統的資源和支援,都是老師持續在教學現場隨時補充能量的來源。但應更有組織地讓每個點實際地串聯,才能發揮更完整的輔導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